查看原文
其他

专论 | 论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(甘于恩)

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-01-18

论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

 

甘于恩

(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,广州510632)




 

摘要:进入21世纪,粤语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,都取得长足的进展。可是,相比起语音和语法研究,粤语词汇研究的成绩还是无法令人满意。本文对粤语词汇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回顾,对如何强化粤语词汇研究提出个人浅见,全文分为七个部分:一、粤语词汇研究的瓶颈;二、粤语词汇研究的方法论;三、粤语词汇研究的宏观审视;四、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;五、粤语词汇研究的工具基础;六、构筑学术平台推动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;七、打造粤语词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。粤语词汇研究,是粤方言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,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关键词:粤语  词汇研究  瓶颈  方法论  未来发展

 

进入21世纪,粤语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,都取得长足的进展。可是,相比起语音和语法研究,粤语词汇研究的进步还是无法令人满意。其不足体现在:调查面狭窄;工具单调;理论视野有限;总结欠缺深度;成果发表更少。本文对粤语词汇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,对如何强化粤语词汇研究提出个人的若干浅见。

一、粤语词汇研究的瓶颈

粤语词汇研究的瓶颈是什么?概言之,就是调查的不充分性和比较的局限性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陆续有一批方言点的调查报告(王力、钱淞生1950;赵元任1951)出版,但多限于语音方面。直到1980年代后期,《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》的出版,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。可是,《词汇对照》只涉及25个粤语点,这在全省近两千个的镇级单位中,只是很小的一部分。尽管这个调查报告为我们做粤语的词汇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但它无法代表粤语的全貌,这就是粤语词汇调查的不充分性。进入90年代,暨南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出版了《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》(詹伯慧、张日昇 1994)和《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》(詹伯慧、张日昇 1998),又增加了20个点的粤语材料,但调查的不充分性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变。

调查的不充分性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比较的有限性。以有限的材料来进行词汇的比较研究,不管是内部的比较也好,还是外部的比较也好,都无法充分地说明问题,反映粤语词汇的共性与个性。

近年来粤语词汇研究有个明显的短板,便是以“便利性的概括”来取代或充当科学的层级研究。所谓“便利性的概括”,是指以集体或个人从事的研究项目所取得的语料,作为归纳方言区域词汇特征,而非真正对方言片的词汇特点进行归纳与研究。这类研究主要有:詹伯慧、张日昇( 1989)、张晓山(1995)、甘于恩、邵慧君(2003)等,这些成果尽管对方言片词汇特点研究有所启发,但多数乃是基于自然地理(珠三角、粤北、西江流域)的研究,与方言片的词汇面貌会有所出入,急需改善。

因此,粤语词汇研究要突破瓶颈,得摆脱“单兵作战”的状况,以方言片为单位,组建科研团队,申报各类项目。继续大规模地开展调查工作,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。任何以为方言词汇的调研已经到头的想法,都是不足取的。詹伯慧(1995)也指出粤语的调查研究“有必要向词汇研究、语法研究倾斜”,当然这不是说语音的基础研究可以忽略。

此外,要在理论上借鉴普通语言学的词汇研究方法,借鉴普通话词汇研究的有用成果,从而弥补粤语词汇研究的补足,突破现有研究的瓶颈。

二、粤语词汇研究的方法论

传统的对比研究固然能够显示粤方言的部分特征,但很大程度上存在以偏概全、视野过于狭小的弊端,欲避免词汇研究的主观性、片面性,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方法和工具,如数据库、语言接触理论等。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,善于学习一切有助于揭示方言词汇特征的方法。

粤语词汇研究曾经有一种不好的倾向,就是把港台词语作为一个整体,与其他语言或方言进行比较,有人甚至提出“台港汉语”的概念。香港和台湾分属不同的大区方言(粤、闽),在词汇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,这样的比较,就不能深入揭示方言的本质特点,显示在方法论上有重大缺陷。

尽管如此,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依然值得一再强调,没有比较就无法凸显彼此的异同和特点,正如李如龙(2001:2-3)指出:“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还没有认真进行”,“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不论是横向的或纵向的,都未能全面地开展,深入地进行,主要是缺乏理论上的总结”。就粤语词汇与其他方言的比较而言,除了李如龙的特征词研究之外,刘镇发(2001)也做了不少工作,发表了《粤客方言与邻近民族语言的共同词》、《客方言与粤方言单音节词汇比较》、《潮州话广州话客家话的方言共同词》,但总体而言,深度和广度皆有待加强。

三、粤语词汇研究的宏观审视

时下有个流行的说法,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。面对海量的调查数据,如果没有科学的现代方法,别说是把握本质特征,就是过一遍材料都相当困难。

要达成宏观审视的目标,还要处理好宏观-中观-微观的关系。微观研究是基础,是基石,中观研究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桥梁,而宏观研究则是词汇研究的学术高地,只有到了这样一个高地,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粤语的词汇本质特性,才能看清粤语词语与共同语的关系,才能厘清粤语词与古汉语词的关系,才能发现粤语词汇与其他方言的异同。但是,如果我们不对方言土语展开过细的词汇调查研究,那么就无从总结方言片的特点,而大区的词汇面貌更是无从谈起。这几年笔者利用开展大中型项目的机会,做了一些中观总结的工作,撰写了《广东四邑方言词汇特点》(甘于恩、邵慧君2000)、《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词汇、语法特点概述》(甘于恩、邵慧君2003)、《广东两阳粤语词汇特点概说》(甘于恩 容慧华2010)等论文,尽管还不够全面,但毕竟为粤语词汇的宏观审视做了一些“链接”的工作。

要从微观向中观、宏观过渡,语料的获取还是第一要务。建议各地以特定的区、片开展词汇调查研究,撰写分地词汇调查报告,为宏观研究提供语料条件。

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粤方言的词汇特点,地理语言学和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粤语词汇的总体特点,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,统合、整理粤语的词汇材料,有助于凸显粤语词汇的本质特点。

四、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

要达到深度研究,一方面是全面了解、总结前人的词汇研究成果,找准突破口;另一方面是科学地分工合作,缜密设计研究计划与方案。

词汇深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设计科学的调查条目。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(2004-2009)的词汇调查手册(第三版)有469个条目,这只适合较大型的、较为密集点的面上研究,用于深度调查研究则远远不够;《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》列出1400个条目,也只能算是中等程度的调查(且有的条目方言性欠缺,如“存款”、“牙刷”、“煤”、“做生日”等,用字也不统一),有些粤语特色词没有列入(如“唔通”、“急急脚”、“稳阵”等);张屏生有5000条的调查手册,但粤语特色不够,还需要补充和调整。

目前看来,词汇深度研究的条目量以5000条左右为宜,如果对母语开展调查,则数量还可以多一些。但要考虑调查的细致性与工作量的关系。建议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联合兄弟院校,设计一本有粤语特色的词汇调查手册;也可以按照研究目的或项目的大小,分A(详本)、B(次详本)、C(简本)三个等级,装订成册,或正式出版。调查手册最好能够配有彩图,有些动植物条目尤其需要。配合录音软件,推进词汇调查的有序开展。

在基础调查完成后,可以多角度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来进一步研究词汇特点,如粤方言词汇的层次性、粤方言的特征词、粤语词汇的交融性、方言词的本字问题、方言词语的语义分析、粤方言的惯用语、行业语及电脑自动处理方言词汇等。

五、粤语词汇研究的工具基础

粤语词汇研究的工具基础有以下三个含义:

一是资料工具,资料包括相关的学位论文、专著、论文,资料收集得越全,才能知晓前人做过哪些工作,有哪些学术贡献,还有哪些学术不足。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正在做这项工作,基地重大项目“岭南方言资源监测及资源库建设”做电子版资料的手机,而中心的资料室也收集纸质版的资料。这项工作还需要各地的支持,将所有相关资料惠赠给方言中心,以便汇总、整理;

二是调查工具,调查工具就是上面提及的调查词表,调查词表的设计要平衡特色和通用性,过于强调特色,可能会造成以后比较研究时条目的无法对应;忽视特色条目则可能调查不出粤语词汇的个性。依笔者浅见,还是以通用性作为前提,适当照顾特色条目。广东学者要坐下来好好研究一下,设计一册适合南方地区的调查词表;

三是索引工具,索引工具就是学术向导。传统汉学非常注重索引工具,强调做学问前先做完善的书目,了解前人研究的进度。我们现在处于电子化、信息化的时代,可以上网检索,现在的学人也似乎颇为依赖网络。可是,网络信息良莠不齐,需要予以鉴别。重要的是,有的研究信息并不在网上,如传统研究的内容(往往是片段性的内容)、各地方言词语的研究成果(往往是非正式的出版物)、论文集中的单篇文章等。所以,要全面地掌握词汇研究的成果,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编制专题索引,如苏新春(2004)编纂《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·论文索引》,我们可以编纂《粤语词汇研究总目》或者更小专题的索引如《澳门词汇研究目录》等,可以正式出版,也可以自己编印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参考。

六、构筑学术平台  推动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

要更好地利用《南方语言学》、《粤语研究》等学术平台,推动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,发表一批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和论文。《南方语言学》从第2期设立“词汇学与辞典学”栏目(第5期改为“词汇学与语义学”),陆续发表一些词汇研究方面的论文,但其他栏目也刊登这类文章(如“两广汉语方言研究”、“海外汉语方言研究”等),具体的统计数字是:创刊号4篇,第2期1篇(另一篇属现代汉语词汇研究),第3期5篇,第4期1篇,第5期6篇,总共17篇,每年平均3篇略多点。为了推动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,明年起改版为半年刊的《南方语言学》将固定词汇研究栏目,每期至少刊登3-4篇的相关论文。

澳门较之内地,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,一是体制灵活,无需层层审批;二是思维活跃,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;三是文化背景独特,多语汇集,词汇特色明显;四是有一定的学术阵地,如《粤语研究》、《澳门语言学刊》等,但后者本土色彩似乎不够浓厚,像《从澳门地区及街道名称的缩略现象看当地语言特点》(汤翠兰2012)、《澳门娱乐场名称语言文化分析》(尹雪璐2012)这类反映澳门语言生活的文章,还不太多。《澳门语言文化研究》作为年刊,内容上还是无法真正体现本土特色,或者说,有关澳门词汇研究的论文,难得一见。

除了刊物平台之外,各研究机构亦需利用论坛的平台,引导或推动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,如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的“南方语言学论坛”已邀请国内外名家做了30多个学术讲座,但其中涉及词汇研究的不多,谈到粤语词汇研究的就更少了。近期拟邀请广州学者严修鸿做题为《客家方言词汇的深度研究》的学术报告。今后应邀请学者更多地聚焦于粤语词汇的研究,带动粤语词汇深度研究的开展。

澳门首届“粤语论坛”以词汇研究作为研讨会主题,也是一次极好的学术尝试。

七、打造粤语词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

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,要整合力量,进一步打造一些标志性的成果,如《粤语分地词汇对照》、《粤语词汇比较研究》、《粤方言词典》(丛书)等。我曾在2011年与某出版社协商分阶段、有步骤、有计划地推出大型的“广东方言词典”丛书,设想在广东各地编写25种中型词典(包括粤、客、闽方言),可惜这类词典不具短期效益,最终不了了之。

各地的文化背景不一,学者可以考虑在同一调查条目的基础上,增加特色条目。澳门曾经受过葡萄牙的殖民统治,通用语词中留下不少语言印迹,如“葡挞”、“土生葡人”、“大三巴”等,而且澳门以博彩业闻名于世,也有一些专用语词转化为一般语词,如“食格棍”、“抢闸”等皆与博彩有关(莫倩仪2000)。因此,澳门的学术机构(如澳门粤方言学会)可以考虑组织力量编纂一部《澳门方言词典》,将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词语都收录进来,这种个性化的词典其实就是词汇深度研究的最好体现。

 

 

词语是语言中最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元素,方言词汇研究,与诸多相关人文学科(如民俗学、历史学、地方文学)有密切的联系,可谓方言学中的“显学”。粤语词汇研究,是粤方言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,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。粤语词汇的深度研究又是一项重大的学术课题,可以考虑设计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。但目前的条件似乎还不够成熟。研究粤语的学者应该腾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,从基础做起,层层推进,把方言点、方言片的词汇情况调查、研究清楚,有这样厚实的研究作为依托,距离揭示粤语词汇的本质特征,就为时不远了。

 

参考文献

董绍克 2002: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。北京:民族出版社。

甘于恩、邵慧君2000:广东四邑方言词汇特点,《第七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。

甘于恩、邵慧君2003: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词汇、语法特点概述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,3期。

甘于恩2007:粤语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。广州: 广东科技出版社。

甘于恩 容慧华2010:广东两阳粤语词汇特点概说。中国语文研究,1期,45-52页。

郭熙 1989:论大陆汉语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。《双语双方言》,广州:中山大学出版社。

黎静 1989: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新进展——介绍《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》。书海20期。

李如龙2001: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。北京:商务印书馆。

李如龙主编 2002: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。厦门大学出版社。

刘镇发 2001:香港客粤方言比较研究。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。

莫倩仪2000:澳门博彩业用语研究。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。

苏新春2004: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·论文索引。上海辞书出版社。

汤翠兰2012:从澳门地区及街道名称的缩略现象看当地语言特点。澳门语言学刊,2期。

王力、钱淞生1950:珠江三角洲方音总论。岭南学报,10卷2期。

尹雪璐2012:澳门娱乐场名称语言文化分析。澳门语言学刊,1期。

曾子凡  2008:香港粤语惯用语研究。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。

詹伯慧 1995:《广州话·普通话语词对比研究》序。香港普通话研习社。

詹伯慧、张日昇 1989:珠江三角洲粤方言常用词述略。方言,4期。

詹伯慧、张日昇 1994: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。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。

詹伯慧、张日昇 1998: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。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。

詹伯慧、甘于恩等 2002:广东粤方言概要。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。

张晓山 1995:粤北十县(市)粤方言常用词的一致性和差异性。语文研究,1期。

赵元任 1951:台山语料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,23本。

朱广祁1992:港台词语研究与大陆汉语词汇研究。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(语言文字学),8期。

(原载《粤语研究》第14期,2013)




图文编辑:廖小曼

责任总辑:老   甘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